心,永遠在最鍾愛的地方。
----------<Warsaw-Poland>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14.03.23(日)
中午來到華沙,陰鬱的天空彷彿訴說著城市的故事,
但幸好沒有飄雨,尚且舒適的氣溫讓我決定散步到住處,
首都的路面相當平坦,一個小時竟不覺得漫長。
放下行李後拿著觀光地圖往市中心走,經過各國大使館林立的皇家大道,
來到中心廣場,也終於在略嫌冷清的華沙看到觀光客了。
蕭條的景象和克拉科夫相比更是令人不勝唏噓。
上圖右方有齊格蒙特三世國王紀念柱,他是1573年將首都由克拉科夫遷往華沙的國王。
華沙城堡/皇宮現在用作國家博物館,
星期日是免費參觀日,就這麼巧剛好被我遇上。
典雅不失精緻的會議室,目前是用來舉辦國家典禮的地方,
舉凡宴會,舞會等等都會在此表演。
金鑾墊
美麗的圖騰很有異國情調
國王的寢室低調質樸,
整體而言算是簡約,大概再也沒有比凡爾賽更闊綽的皇宮了。
參觀完城堡,天氣也放晴了,陽光給蕭條的華沙注入一線生氣。
波蘭城市一貫的特色,到處都是教堂。
無雲的藍天,心情也隨之歡樂不少。
二次大戰期間,波蘭被納粹德國和蘇聯同時入侵,將近600萬人喪生,
仇恨異族的希特勒在首都華沙劃分了猶太人的居住區,引起群情激憤,
因而爆發華沙起義,於是希特勒下令要華沙從世界地圖上消失。
華沙舊城幾乎被夷為平地,整座城市宛如廢墟。
然而僅僅五年,波蘭人就重建了這座城市,包含教堂,廣場與市集,
並成為唯一一個重建後仍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城市,
向全世界展現波蘭人的意志與堅忍。
晚上和在華沙交換的友人倩吃晚餐,在華沙大學的宿舍,
相約在倫敦跨年不過是三個月前的事,時光匆匆,轉眼已過一季,
吃到亞洲菜了好感動,像是中途驛站般的熱情招待,給我繼續前行的力量。
2014.03.24(一)
果然還是飄起細雨,當我穿梭在巷弄時,
迷路的收穫是來到蕭邦公園
佔地相當廣,是華沙居民運動,野餐,玩耍的好去處,
看到網友分享秋天的風景,滿地黃金落葉實在太美了。
波蘭作家亨利軒克維奇,是第一位以長篇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。
主要的作品反映17世紀波蘭人反抗異族入侵的故事。
蕭邦公園,按下雕像旁的按鈕,靜靜聆聽著流瀉出的樂聲。
坐落在舊市政廣場正中央的是銅製的美人魚雕像syrenka,
右手持刃左手持盾,是華沙的象徵及守護神。
或許也像是波蘭人,內斂卻堅強。
註:華沙是位於維斯拉河的村落,名叫「瓦爾斯」的漁夫在捕魚時遇見了美人魚「沙瓦」
兩人一見鍾情便共同生活,然而美人魚終究無法適應陸地上的環境,
被迫結束這段姻緣。人們為紀念這段故事,便以兩人的名字為這座城市命名。
聖十字教堂建於西元1679~1696年,是典型的巴洛克風建築。
入口因有座揹著十字架的耶穌像而得名。
波蘭歷史上偉大的人物才有資格長眠於此,
事實上波蘭的名人竟還不少,包括哥白尼,蕭邦,教宗若望保祿等等。
整座教堂中最有看頭的就是蕭邦的心臟了,
旁邊刻著一行字,「心,永遠在最鍾愛的地方」轉人熱淚
註:鋼琴詩人蕭邦1810年出生於華沙附近的小村莊,
從小就有作曲天分,被稱為莫札特第二,二十多歲的時候因波蘭政局不穩移居巴黎
三十九歲那年就因肺炎在巴黎逝世。他熱愛祖國的心投射在許多的鋼琴組曲中,
雖然遺體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,但他在遺囑中確屬意將心臟葬在華沙。
新城區的居禮夫人故居
為了找大型超市長途跋涉,覺得自己得了走路強迫症,或是公車恐懼症?
某間mall裡找到大型家樂福,一次補足到月底的存糧。
回程路上順便看看紀念1944年華沙起義紀念碑,
栩栩如生的雕像可以想見當時人民的憤恨不平。
回到hostel之後把現成的波蘭餃子加熱,當晚餐(但是酸酸的沒有很好吃)
為隔天的行程準備,早早休息。
在皇家城堡前與友人倩的合照,感謝有你陪伴,
在灰濛矇的華沙,感受到無價溫暖。